守望民俗:老扎兰屯正宗东北粘豆包

03-04已围观0

  记得小时候,母亲要用很大的瓦盆发面,要注意时间的把握,兑面的多少,否则会影响粘度和口味,这个全凭经验。因此也有一家豆包一个味之说。馅料的做法简单,精选的豇豆用大铁锅烀烂、淋干、捣碎,用手一攥成团就行了。还要准备垫底的苞米皮或苏子叶,泡软洗净备用。

  包豆包的时候,一般都是全家总动员啊,也有邻里姐妹来帮忙的,原因是要做很多很多啊!外面是冰天雪地,屋里是热气腾腾,很是热闹呢。

老扎兰屯粘豆包

  包豆包是讲究造型的,是主妇们技能的表现也是家风的体现。这可是有技术含量的,一定要求个头匀称,宜小不宜大。

  老练的成手包的麻利好看,一小团面用手压成圆饼,放一团豆沙馅,团的光滑圆润,小巧玲珑。皮薄馅大而均匀圆润,放在苞米皮或苏子叶上,以防粘底,整整齐齐摆在蒸屉上,就可以入锅蒸了。蒸熟的豆包,色泽金黄,香味扑鼻,黏糯的可以粘掉牙,筋道的掉地上不粘土!虽然有点夸张,可是粘掉假牙和将要脱掉的牙还真有!凉一点的豆包弹性极强。趁热蘸上白糖,外皮黏糯,豆馅细腻,略带一点苞米皮或苏子叶的异香。咱们这里有种另类的吃法,就是热热的豆包蘸雪白的荤油,据说香极了。

  黏豆包曾经是东北人冬季和春节期间民间的主食,一次性蒸好,装在大缸里,冻在仓房或院子里,随时取食。这黄米面也有其他吃法如撒切糕、烙黏糕饼、黏火烧、驴打滚;撒黏糕一般都是家里有事情要大伙帮忙时才做的,黏糕禁饿又好吃,做起来省事量大,一个大的有几十斤呢!大锅旺火,水烧沸后,篦帘子撒上一层事先泡好的豇豆垫底,顶着热气用箩把拌的潮乎乎的黄米面均匀的筛开来;就这样哪里冒气往哪里筛,一层一层越来越厚;中间也可以加一些豆子、红枣、葡萄干,最后上面也加一层豇豆然后盖锅封气,大火烹蒸;黏糕虽然好吃,可要小心不好消化啊,吃一顿三天不饿!

  这也正是体力劳动者最喜欢的。我最爱吃母亲烙的加了糖馅的黏糕饼了,色泽焦黄,外酥里糯,香甜可口!黏火烧就是豆沙馅的,做法和豆包一样,按成饼上锅烙熟即可。最简单的就是把冻豆包蒸软压成饼直接煎烙就行了,吃起来别具特色。另外把蒸熟的黏面团子趁热擀成饼,卷上炒黄豆面、芝麻盐,切成小块,里外都沾满了豆面芝麻盐,这就是孩子喜欢的点心“驴打滚”了,有咸甜两种口味,想想这个名字多么的形象啊!

  黏豆包,这种简单却独特的食品,掺兑了多少母爱和乡情;一直伴着我们的童年记忆,凝结着母亲们的勤劳和智慧;无论你在哪里,你的味蕾都会提醒你,让你想起那黏糯香甜的滋味。


搜索